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丹尼尔·C·丹尼特

由于“细菌”,“巴赫”,“回来”都是Ba开头,所以翻译成中文就少了很多韵味,想了想,也许可以翻译成为《认知螺旋》,或者,皮一下,《从树到术的倒述》。

书太生涩了,读起来一把一把的掉头发。

引用一句乔治·H·米德的话:“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

书中丹尼特提出了一个核心观念,即competence without comprehension,斗胆翻译一下:非”智“之”能“ - 不具有主观意识的能力。

书中精巧的挑战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人与动物(甚至植物)”不同程度”的“主观”的产生,书中丹尼特用消化系统来比喻我们对于因果的认知以及深层知识结构的理解:即,由于求知欲望(或者理解为我们被动的感知反应?)的旺盛需求,信息的理解内化过程被过度简化(食物被”无差别“消化)了。

按照丹尼特的理论,所谓的表象的世界,是进化后的大脑为我们(基于我们目前对脑科学的认知,对于我们的认知来说是在)呈现的一个(作者语:过度)简化的世界,针对这种简化机制,我们的大脑制造出了一种工具/一种幻觉,叫做“文化”(一种人与人之间有关”体验“的交流形式,人(之自身的意识)造物)。”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模糊,(基于个体的体验)可扩充可共享的的概念。,从而使我们不至于死于过度理解世界的认知疲劳,或者死于过于简化的单纯的世界观。

文化的产生和积累触发了人类 - 从一个达尔文物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种),进化成为一个去达尔文物种(deDarwinization,”进化“由部分基因主持,部分文化主持,这个“进化”需要更深入的讨论),至此我们(主观上认为我们)摆脱了自下而上的进化模式,开启了自上而下的”智“”能“(对应核心的非”智“之”能“)模式。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论点,比如说对于感质(wiki:主觀意识经验的獨立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批判“,有关信息的定义,有关深度学习和AI的预测和判定,说实在很多也没太看懂,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尝试用自己(而非以上尽量贴近书本的感念)的话来解释一下我们的认知与真实的世界。

用地图比喻,一份地图上的信息一定不会能够超过这个地图所描绘的地区的信息,想要全面的复制这个地区的信息,唯一的方法就是造一个一摸一样地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地图,利用不同的展示和陈列方式,比如红外地图,植被地图,水文地图,地势图,横截面图等等,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信息进行更加有效的提取和检索。

这就是模拟。而我们的头脑,做的就是模拟,而计算机做的,就是模拟我们的模拟。

以上

Once we appreciate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Darwinian perspective, we realize that our current state, both individually and as societies, is both imperfect and impermanent. We may well someday return the planet to our bacterial cousins and their modest, bottom-up styles of design improvement. Or we may continue to thrive, in an environment we have created with the help of artifacts that do most of the heavy cognitive lifting their own way, in an age of post-intelligent design.
— P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