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美)理查德·鲍尔斯
上一次觉得心碎是什么时候来着?就是看这本书的时候,写个阅读回顾,不小心再一次破罐破摔。
「我想改几个词。愿一切生命。幸免。于我们。」
物种在消失,冰川在融化,战争依旧发生,这是书名“困惑”的来源。世界已经变成了任何小学生都不被允许去发现的东西,我们观察到一条污染的河流,默认现有的法律,经济要素,社会舆情已经充分考虑了所有的可能,而这个可能就是最终的污染,我们像经济学家不相信地上的钞票那样,相信,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已经是它所被允许最美丽的样子。哈利阿门。
「困惑使他不至于崩溃。他的手在空中划过,求我讲些道理。怎么可能?去哪儿?仿佛对于一个如此颓废之人,花朵也不会再出现。」
罗比的奇迹在书中退化,罗比的天赋甚至还未能迸发,罗比是困惑的主体,也是客体。
罗比是叙述者的儿子,一个偏敏感的孩子(我想说,只要投入了足够的爱,我们都会发现我们的孩子的敏感之处,所以我不想用接近需要治疗的程度来形容罗比,当然,书中一个主要冲突就来自于家长的价值判定vs教育系统+精神健康判定系统),母亲的离开让父子的生活充满挑战。
这里插入引用「有了第三个人后,它变得更加温暖。再后来,当住户又一次变为两个人时,它便如洞穴般空荡。」
一系列的冲突之后,罗比得到了一种神经训练疗法的帮助,这种训练大概是在受试者进行特定大脑活动的时候同时对另一部分的神经进行刺激,进而达到激活特定大脑功能的目的。如书中所发生的,罗比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妈妈的情绪,结果就是本来敏感的罗比,拥有了更加稳定的情绪,进而展示出他的创造力和更多的正面发展。
然后,在这个越来越糟的世界,科学被叫停了,治疗被终止了,「不见了,爸爸。我甚至忘记了我不记得什么了。」阿尔吉侬的桥段大吼着你躲了初一躲不了七夕,一脚把我从情绪稳定的悬崖踢了下去。
罗比的父亲是一个地外生命科研学者,他设计各种各样的世界,给每一个可能允许生命的星球加上地球没有的,或者去掉地球拥有的某些要素,去想象那个世界,然后测定这样的一个世界,从几十亿光年以外的地球上,用几十亿美元建造的望远镜中的样子,进而帮助地球找到地外生命的痕迹。
人类个体对于生命的想象力,其始于我们对自己所爱之人的爱,我们作为人类的想象力,终结于人类对自己唯我独尊的爱。
「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想要终止这个项目。成本超支只是一个借口。即使“探索者”号是免费的,执政党也会反对它。寻找另外的地球就是个全球主义阴谋,应该和巴别塔遭遇同样的命运。如果我们这些学术精英发现了到处都有生命,那么人类与上帝所谓的特殊关系就好像没什么意思了。」
阅读中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书中,我们可以困惑,在书中,我们可以发出那句提问,而在现实中,我是这个问句的宾语或者补语,在现实中,我没有办法成为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