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你是一部机器。《盲视》,(加)彼得·沃茨
《三体》里面章北海那句“没事儿都一样”让我意识到人类这个物种在宇宙视角下的共同价值,《盲视》里面席瑞的这句“一切都是策略”让我认识到生存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我对这本书怀有敬意。我想说很多,但是又怕说的太多。
我(们)曾想要找到宇宙中其他的智慧,智能,智力,另一种自我(mind),另一个知觉(consciousness),这样个追寻有一个我(们)那么自然而然(自我为是)的前提 - 心灵(mind)是进化必然点亮的技能树,自我是迈向宇宙并生存的充要条件 - 我们人类是拥有心灵的幸运而伟大的物种。。。
吗?
沃茨的故事成功的给我灌输了另一个思路,哦对了,来说故事。故事不错,在故事里面我们复活了古老的竞争同类 - 吸血鬼,这个嗜血(废话)精于算计(其实这个在故事中还是有。。。茶余余地的,不多剧透了)的家伙伙同一个多重人格(4+1)的语言学家,一个植入了各种设备(比如说它/他可以和你的血啊,然后告诉你得了糖尿病什么的)的生物学家,一个dota/星际技能破表的战术专家(可以一边打架/仗的时候,一边用大脑中的键盘鼠标操作几十个机器人打架/仗),一个面壁者,啊错了,是男主,半脑人,相亲一轮游常客,人类理性的顶峰,职业嘴炮,席~~~~~瑞~~~~~~~~基~顿nnnn!这个浪人组合出道就是直接挑战外星“人”。
故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足够的背景说明和性格描写,在一个类似于密室逃脱的设定中作者安排了足够多的反转,翻翻转,和烦烦烦转,足够多的专业名词,足够多(可能对于一些朋友来说太多了)的认知哲学讨论,足够多的开放结局,足以让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到一千个盲视。
人不多,篇幅足够刻画
事不杂,篇幅足够刻画
笔够黑,篇幅不够刻画
我对这本书怀有敬意。我想说很多,但是又怕说的不够。
如果,我(们)被告知这个“认知”会拖累我们的竞争力,我(们)要放弃它(们)/他/她(们)吗?我突然发现,这个我们在面对外星人时想要问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想要问自己的问题。你哪的?你谁?你要咋整?我自己都无法回答,遑论,一个外星人。
这是一本反“认知”的书,也许不对,但是值得想象,想象你是一部机器。用沃茨在阅读有加分的评注中的一段话:“尽管已经有好些人指出了知觉的各种代价与缺点,但却几乎没有人迈出下一步,大声说出那个问题:这鬼东西是不是根本不值这个价?大家都想当然地以为它必定物有所值;否则自然选择肯定早就把它剔除了。这些人多半没错。我希望他们没错。《盲视》是一次思考的试验,一场“我们来试想”和“如果要是”的游戏。仅此而已。”
将心智与自我分隔开,我们得到的是我开头引用的那句“生存策略”,我们的自我成为了自我感觉良好的寄生虫,进入了一个自我(self)强化自我(mind)的逻辑循环中:因为我(mind)很重要,所以我们的进化进入了智力设计的赛道。
然后在故事里面我们遇到了一个不按常理(自我)出牌的家伙,一个神挡杀神(当然这是说的好听,说的难懂就是依靠进化能力进行反制的生存策略)的战神(他的名字叫罗夏),人类机关算尽,似乎仍旧没有赶上它的反制速度,他甚至还偷偷学会(正确使用而已?)了中文屋这个概念。大道无我,原来老子(牟尼??)早已洞悉宇宙的规则?
等一下,等一下,hold住,生存这个游戏远没有结束。游戏永远不会结束,在热寂的这一侧不存在终点线,因此也不会有胜利者,有的只是尚未输掉的选手。我(mind)撕,故我(self)撕过。
我对这本书怀有敬意。我想说很多,但是又怕说的太多,又怕说的不够。我想不清楚,但是我大受震撼。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