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生还者的殊途,殉道者的同归,《心事如山》

《心向群山:人类如何从畏惧高山,走到迷恋登山》,(英)罗伯特·麦克法伦,大陆版是翻译作<心事如山>。

这本书很美,这是生还者的殊途;

这本书很迷,这是殉道者的同归。

山上有什么样的风景,让你失去了十个指头(山野井泰史在登上世界第十五高峰格仲康峰(Gyachung Kang 7952m)後失去了十根指頭,妻子妙子則失去了所有的手指。),然后又引诱你却投入训练再度出发(四川雙橋溝的布達拉峰)。

攀登又有什么样的引力,让你以手为刀,对抗锋利的岩石,彻骨的风雪,极度的缺氧,以及随时消散的身体机能(失明,失禁,失声,失聪,巴拉巴拉)。

这本书的意义就好像它的无意义 - 我们见识过太多,体验过太少。卫星,飞机,无人机,摄影,录影,AI,PS,我们见识过宏观世界的美丽,见过超越语言高度的高空,见识过我们的基因演化过程中从未设想过的风景。

四年一度的一生阿根廷不会踢球球迷啊,登山这个动作,并不展示原始的肉体之美,与智慧之美相悖,带给你的是“身体竟能够带你的灵魂到这个地方”的体悟,是高尚与卑微,勇敢与恐惧的冲突,是书上这句:“一半爱着自己,一半爱上自我消弭。”

书的台版名称像是一片说明文,想要解释山野井泰,马洛里(还包括作者,是的,罗伯特也嘬了几次,目前生还中)这些人why,what,how,书中一半从历史(资源与战争需求,巴拉巴拉),人文(十八世纪下半叶,欧洲人开始在精神需求而非生存需求的驱使下走向山峰,经过百年的前仆后继,最终登上地球的第三级,喜马拉雅)角度梳理了人类攀登的近代史。书的另一半是作者的濒死体验,其他生还者的濒死体验,以及其他殉道者的事发现场。

站起来吧,去体验,也许不是攀登,但是你可以有一双萨罗蒙,也许不是潜水,但是你可以有一只十米外绿水鬼,也许不是马拉松,但是你可以聊聊心率和配速,总会找到弄不死你又让你更强大的体验。

突然,索默維爾劇烈咳了起來,痛苦難忍的那種劇烈,他感覺體內有什麼,某種東西,脫離了原位,卡在喉嚨裡。他開始噎住,快要死去。他沒有辦法呼吸,也無法向諾頓大喊求救。諾頓當時轉了身,但是以為索默維爾停下腳步是為了看清楚這座山。並非如此,他是瀕臨死亡而停下腳步。他在雪地坐下,眼看著諾頓繼續向前走遠。那時,他使出最後一股勁,用握緊的拳頭捶打胸部和喉嚨,同時盡可能用力咳。那玩意兒鬆跳進他的嘴裡。他開口吐到雪地上,原來是厚厚一塊凍傷壞死的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