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份(学术一点,陌生化),特别生份,我一开始看的简体,觉得句句生份,以为是翻译的问题,特意买了繁体,一看,还是内味儿。如何在内味儿里体验到真实,真是一个作大死的写法,石黑英雄做到了。
这书适合看两遍,第一遍有如堕迷雾的阅读体验,字字句句都在可以读懂的边缘,不去管(不了解也管不了)骑士文学和中古世纪的奇幻文学,书中的现实是书中过去的结下的果子,又是历史的重现,还是曾经的由头。而这个所谓的过去又只存在于只言片语之间。我们寻寻觅觅的那个忘却了的过去,犹如一个缺了谜面的谜底,揭开又看到另一种空白。今年会再读一遍,很期待我在迷雾中又会看到什么。
如果上文所提到的说书中架空的历史像是迷雾和空白让我们目盲,从未出现或者长时间遮掩的人物(和龙)则让我们在阅读时耳聋。母龙,亚瑟王和背叛了他(也可以说是被亚瑟王背叛?)的骑士,撒克逊男孩的母亲,二老的儿子,所谓哥不在江湖,江湖一直有哥的传说,就像是网文挖坑(这个比喻不恰当)似的,引领读者的同时又不过分拘束我们的想象。
读书过半读者们也必定对“行文的内味儿”略感麻木和习惯,抖个包袱,看着看着我们就“目盲”“耳聋”“不闻其味”了,五感少了三个,默默的摸摸舌头……
被埋葬的记忆无疑是复杂的。在龙与魔法的外衣之下,石黑一雄用大量的明喻与隐喻整合了爱情,亲情,民族冲突和认同,王权的构成和正当性,战争与和平,骑士精神于平民主义。能在不厚的一本书中塞下这么多概念,行文可以算得上精简(然鹅,对白又给你絮絮叨叨的感觉),就好像在看一个正在做梦的骨架。隐喻太多了豆瓣有读者用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各方角色,也是一种读法,更显示了石黑这个题材和写作手法的广谱适应性,看了读后感你也一定会读出自己的《被埋葬的记忆》
对于一本隐喻之书,忽略掉隐喻是否也是一种读法?我想提另一个关键字。承诺:还记得的承诺,忘记的承诺。高文对亚瑟王的承诺。本来就是保护母龙,对外说是杀龙。高文对小女孩的承诺。两位老人对另一个小女孩的承诺。撒克逊男孩对母亲的承诺。武士对男孩的承诺。船夫对两位老人的承诺。
有趣的是,在迷雾散去之前承诺,都实现了,而迷雾散去之后的承诺全部留白了,在这个角度,迷雾散去后的真相给了书中人物确定性吗。我像是被抛入一个随时可能会发向未知星球的救生舱,石黑一雄抛出了终极问题:没有昨天,今天还会不会有明天。
一点点剧透,书中阿瑟王的魔法师给龙的吐息加上了遗忘属性,并安排“屠龙”骑士高文守护周围,制造了一个暂时和平的英格兰,让我想到了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面对于其国家的“公正”讨论:“我们的目光所注视的目标,并不是任何一个阶级的独特幸福,而是整个城邦可能获得的最大程度的幸福。”
“什麼樣的神會希望過犯得到原諒,不必受到懲罰……爵士。蛆蟲四處流竄,舊傷如何復原?還是你認為靠屠殺和幻術建立起來的和平,可以永遠維繫下去?……然而這些夢魘和白骨一樣,埋在土裡等著被人發現。”
上面这个话题可以无限延伸,这里就开个头,推荐这本小说给大家。
最后两页让我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