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灵魂,聆听世界,宣布生命,《朗读者》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少年米夏埃尔与神秘的汉娜姐姐的爱情故事,一个二战的反思世代与二战的参与世代的爱情故事,一个思考并尝试理解集中营的少年与参与并不理解集中营的女性的爱情故事。

如果我们在朗读者中只看到自卑,那么我们就太自私了。书里面好多问题,问号密度目测(在我有限的阅读生涯中)最高。

汉娜就是第三帝国民众的代表,作恶者、旁观者与无视者、宽容者以及接受者。“我和汉娜爱情的痛苦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是德国的命运。”。米夏尔对于尤莉娅的感情,也像是轮回,轮回了帝国的父辈对于自身的审判和无法救赎。我们(主要是德国人吧)是汉娜,是米格,是审判长,也是教授葬礼上遇到的充满了好奇的同学。汉娜接受审判的炸弹,又谁来承担?汉娜,被炸死的,还有幸存的人们,于投掷者没有关系,让我想到了五号屠场。

去思考集中营。去思考“思考集中营”。毫无疑问,汉娜狱中的描写煽情,上进。我也需要无时无刻不去提醒自己集中营的人性的泯灭,这无助于增加人类所崇拜的文字的正面力量,况且我们也都听过党卫军弹钢琴的故事(段子),这里是作者的困惑?还是中性描写的技巧性发挥?或者说是自我救赎者的自暴自弃,或者重新定位。这最后引出一个问题,如何得到豁免。如果赦免是不可能的,救赎也只能是伪命题。所有的过往都是活着的证明,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残害,恋爱,憎恨,和解,困惑,顿悟。当这些都不再重要,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无法获得承认/原谅/救赎的汉娜选择了唯一的出路 - 我撕,故我在。

这里混入一个刚刚习得的名词:“真实的假装”,面对奥斯维辛,欧洲真的悔恨(吗),真的愤怒(吧),真的无助(啊),毕竟是真的历史,无法否定它,无法肯定他/她。我们检视一下米夏埃尔的职业选择,就有点像德国人(所有人?)的道德抉择,我用几个句子把他串起来。

住手:我们如何仅靠几个细节去去评断一个事情。

麻木:“若说我曾因为麻木而感到高兴,那未免是言过其实了。可我发觉这是对的。这使我能够回归我的日常生活,并且在这种日常生活中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始于好奇,终于麻木:“因此我就不再讲述它了。因为大家谈论的真相,不过就是大家的所作所为,那就没必要非讲不可。”

逃避:“我研究的领域之一是第三帝国的法律,而这里特别引人注目的,则是过去和当下如何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在这里,逃避不是孜孜以求于过去,而是毅然决然地专注于当下和未来,对过去留下的遗产视而不见,然而恰恰又是那样的历史遗产成就了今天的我们,成为我们生活中必须背负的包袱。”

渴望与希望并存:“这种进程虽然有明确目的地,但在经历各种各样的动荡、迷惘以及盲目之后,抵达的这个目的地,却是通向另一个目的地的起点,但在尚未抵达这个新目的地之前,必须重新出发。

一个短小的故事4/5处完成冲击:“在我们时而冗长时而简短的联系进行到第四个年头时,我收到了她的问候:“小伙子,最后一个故事特别棒。谢谢。汉娜。””

最最后,为什么是一个后战争时期的男性去质疑一个战争时期的女性呢?这个角度并不常见,也许是剧情的需要,但是不是也可以看成“审判男性这个犯罪主体属于一个更有难度的角度”呢?虽有这样一个见仁见智的奇怪问题,这本文字依旧值得我推荐阅读。

当我们敞开心扉
你向我敞开,我向你敞开,
当我们沉迷
你沉迷于我,我沉迷于你,
当我们消失
你在我心里,我在你心里。

从此以后
我还是我
而你还是你。
— 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