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说:苦海无涯,上来透口气
乔治说:中年危机,上来透口气
我说:五星推荐,上来透口气
“我们继续往前走,我随口说了一句,想看看希尔达的反应。
“我有点想在这儿钓鱼了。”
“什么!你想去钓鱼,乔治?但你根本不懂钓鱼,不是吗?”
“哦,我以前经常钓鱼。”我告诉她。
“你想把钱浪费在那玩意儿上?荒唐!那些一无是处的小棍子他们居然敢开价十个先令!太不要脸了。想想吧,你这把年纪了还要去钓鱼!你可是成家立业的大人了。别像个小孩一样,乔治。””
阅读奥威尔是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老乔(乔治奥威尔)笔下,小乔(主角乔治博林)钓鱼的回忆引出了大乔(主角乔治柏林)的中年危机。奥威尔孜孜不倦的用半本书描绘了男孩儿帮,打工,读书,追女仔,一系列中年男人曾经拥有的青春,业已逝去的激情,抛到脑后的乐趣,而每个乐趣和成长都在写在了奥威尔笔下那“日后”战争(一战)的阴影中。前半生的描绘中有一个细节特别说一下,书中大乔的老婆来自英国驻外(印度)的士官阶级,而奥威尔就出生于印度,于是这个设定造成了一个奇妙的映射关系。
如果我们向奥威尔一样去尝试回首,我们也许也会看到,世界在那某个时间开始起了变化(当时的我们是多么的缺乏眼力),看到了过去的喜乐(知道却也无法记起其他繁琐而乏味的日常,阴雨天和曾经受过的皮肉之伤),然后摆在我们面前的的红要完(Matrix语)是突破,蓝要完是困守,我以为我们有选择的,但是这本书的结局很Matrix。文章之后回到现实,面对德国的蠢蠢欲动,自认人生的故事已然结束的大乔遇到了“有些人虽然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的”老波特斯,这个死人对死人两眼都无神的桥段值得品一品,前一段大乔面对青年人时的颓唐在老波特斯面前显得那样的生机盎然,然后大乔自问“像我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二战)事情呢?”,生机就真的开始盎然了(因为三月了),这里脑补三井那句我想打(要)篮(活,大写)球(着)。至少,在战争来临之前。
Photo by Ivan Rudoy on Unsplash
“壁炉架上方挂着古希腊雕塑的相片。中间有一幅大相片,是一个长着翅膀的无头女人,看上去似乎她正要出门赶着搭巴士。我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相片却对其一无所知,问老波特斯为什么他们不给那个女人安上头颅时,他是何等惊讶。”
这拒绝被同化的童话很快就铜化了,凡是做梦总有一万个在毒打中惊醒再被毒打的理由。铺垫了大半本书的记忆在现实世界中被涂抹的无从辨别,寄托宁静的风景也无从探寻,这冲突撞出特调酒一般的感觉:你的胸口好像被打了一拳,但是你似乎又毫不在乎。
战争是个分水岭(反战是本书主题之一,可就像奥威尔说的“如果战争没有毁灭你,它会让你开始思考。”,我们需要战争来开启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战争是sb🥳)大萧条是个导火索(生活是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按照大乔(角色)说:“我找到了工作,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是工作找上了我。…我每个星期挣七英镑左右,可以说,我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过去的日子是炸药包(回忆与其变体是这本书的主题之一,告诉那些半死不活的人“他(们)弄错了,世界早就开始变化了”)于是整本书总结一下如下:在暗无天日的海底(现实),一个人决定找到水面透口气,却发现水面之上,是另一种东西,也许是油?也许是磷?也许是幽灵?再或者,“我自己就是幽灵,我已经死了”。
在这本书里面,老乔提及了对于生活的向往,对于宁静的珍藏,以及,(由战争以及其他事情所导致的)精神意义上的口号与宣传,物理意义上国家机器的管制对于生活的摧毁,对于内心宁静的颠覆。这本书写于《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之后,可以看到老乔开始思考极权,开始思考人的价值(他当年35-6岁,书中的大乔45岁),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和影响,开始思考现代世界与古典世界的区别。(书中大乔认为1939两年后1941年战争就会爆发,书中结尾部分演习失误让人们以为战争已然开始,讽刺的现实是:二战起始于现在(1939),当下,先打了再说),鉴于这些思考还没有如1984和农场那般锋利,文字还处在讽刺调侃的强度,这些思想在生活这个充满欺骗性的主题里面消失了,成为了这本书的背景,被当作了老乔的自怨自艾。
“下宾菲尔德旧时的生活、战争、战争之后的情形、希特勒、斯大林、炸弹、机关枪、购买食物的长队、橡胶警棍——这些都在渐渐褪色,一切都在渐渐褪色。除了在旧橡胶布的味道里进行了一场低俗的口角外,什么也没有保留下来。” 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语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