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松茸》,罗安清
““不不不,你不是在思考,你只是想符合逻辑””
松茸,蘑菇,真菌,它们吃土,它们性/无性反之随意转换,它们自备共生属性,实在是地球生命之树上特立独行的一枝。
松树,针叶树,地球上第一代(存活至今的)树木,茁壮于频繁(地球时间意义上的,而非人类时间意义上的)的地表破坏活动。
植物学,生物学,科学中最不符合实验精神的脑洞学科。
经济学,明明是人学,却想要变得科学,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之下,以上几个奇葩怕是会搞出点事情。
所以请允许我强烈推荐这本《采(末)蘑(日)菇(松)的(茸)小()学()者()》,有关蘑菇,松树,生物学,经济学,人类学,甚至哲学的书。
本书的主干有关现代社会中那无法被资本主义模式化的人类活动,那些非标准的,无法被量化,无法被预测,甚至无法被正常生产的,产品。计划外的松茸是一个例子。如果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有它的瓶颈,副作用和目前看来缺少解决方式的难题,那么松茸的故事至少可以给我们想象力:为什么松茸在计划外,为什么他们如今仍在计划外,好好的活着。
这本书的语调是很随和的,但是一些涉及到的概念和内容比较深(对于非马列社会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我来说很多词都是第一次听说,传染多样性?抽象的可互换性?残值累计和回收?区块和转译?)
“人们期待踏上非洲大陆的欧洲人会成为文明与进步的力量,但文明与进步相反地却变了调,摇身一变,化为掩盖行为与转化机制,以便透过暴力掠夺有意占为己有的价值:这便是传统的残值”
残值是可以被攫取的利润,在这个过程中的掠夺被称为“进步”,“共同繁荣”的隐藏形态则是向下剥削(书中用供应链举例子)。
离开“资本”,我们把话题拉回到“松茸”,在这个非资本主义范式里,原始的生命的乐趣和不确定的兴奋是(有点难以接受和体会,这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吸引采蘑菇的小姑娘(指非文明人?!)趋之若鹜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