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个愤怒青年艺术家,战母狮乔伊斯

就……要从哪里开始说呢。

起承:

我不太想说这是一本小说/故事,因为我是在阅读乔伊斯的脑子,不是乔伊斯的笔尖。

这是个神游体的自传文学,里面乱用了一气化名,然后尽职的乔学研究者们一一在本书注释中还原了车祸现场,于是,那个“小明”就是隔壁村王大爷城里管事儿的亲戚的n个孩子中的那个最孤僻的拒绝当“和尚”的那个,实锤了。

前面凌乱的校区生活,接下来是还乡,然后是一大段教堂的忏悔,或者说“堕落”的开始,到神力加持的力量,褪去后,发觉到自身的力量。

“当他瞧着潮汐银白色的水线远远消退,然后又缓缓地奔涌向他的双足时,他明白他没有弃绝自己,也没有使一切前功尽弃,这时,一阵新的自制力量与心满意足的震颤便袭上了他的心头。”

诱惑,是变化的开始,并不注定(可能大概率被外界所视作的)堕落。终于,前面的校区生活作为铺垫,在史蒂芬可能步入圣途的时间区隔与之交汇,将主角推去了追求智慧的另一个方向如乔伊斯所言: “他注定要与众不同地领会他自己的智慧,或者在世界各种陷阱中周旋,自己来领会别人的智慧。”

转合:

non servian。拒绝服务。这句出自路西法·晨星·撒旦的话:我不伺候了。

我想,语境中是放弃接受自己并无法体悟的最高智慧,拥抱追求自我智慧的险恶路径,从而放弃侍奉信仰。

对于乔伊斯来说可能这是他最喜欢的状态了“他觉得美的精神像一件外套一样将他紧紧地裹住了,至少在梦想虚幻之中他与高贵紧紧靠在了一起。然而,当那短暂的缄默的傲慢不再占有他的心灵时,他很高兴发现自己仍然厮身于普通的人们中间,在城市的污秽、嘈杂与怠惰之中毫无畏惧地、轻轻松松地度着时日。”

本书一度表现为美学毕(肄)业答辩比如下面这段:“你的肉体会回应一座裸体雕像的刺激,但那在我看来仅仅是神经系统的反射而已。艺术家所表述的美不可能在我们身上撩起能动的感情,也不可能激起纯粹是肉体的感觉。它唤醒,或者说应该唤醒,激发,或者说应该激发一种审美的静态平衡,一种理想状态的怜悯或者一种理想状态的恐惧,被激发的静态平衡一直延宕下去,以致最终我称之为美的旋律的化解。”

曾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以为乔伊斯是为了他的美学感悟写了这本书,后来想想,不是的,他不小心来到这个世界,经过了这本书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章之后的乔伊斯,是为了美和艺术,活着。外加敏感,自以为是。

书中年轻的艺术家的爱情观似乎与他对都柏林这座城市的感觉有着奇妙的重合:苛刻的爱。每每谈及“她”,那个体的女生,然后是整体的女性,然后是都柏林。

终:

最后的日记让我想到eva最终话周星驰和朱茵对大圣的背影说的那句话。

乔:“我将要飞出这些牢笼。”

我:“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

安可:

少年游,少年不游,中年油……

“去活,去犯错误,去失败,去成功,去从生命中创造出生命来”

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了所谓人生最后的四件大事,死亡,最后的审判,地狱和天堂,似乎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

乔伊斯问到“一把精制的椅子是悲剧性的还是喜剧性的?如果我渴望看蒙娜丽莎这幅画像,那就是一幅好画吗?菲利普·克兰普顿爵士的胸像是抒情的、史诗的还是戏剧性的?粪、孩子或者虱是艺术作品吗?如果不是艺术作品,那为什么不是?”

“灵魂,他玄奥地说,是在我跟你说起的那样的时刻诞生的。灵魂诞生的过程非常缓慢,完全在不知不觉之中,比肉体的诞生要神秘得多。当一个人的灵魂在这个国家诞生的时候,便会有网笼罩在它的上面,以防它飞逸开去。你跟我谈起了民族、语言、宗教。我将要飞出这些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