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角下的美学,日本的物哀,幽玄,侘寂

如果我说这个系列成功的用西方语境框架诠释了似乎难以言喻的日本美学和心性,应该并不偏颇。回顾历史,这似乎也是日本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一直注重的,即,向欧洲学习。当然,这里说的学习,是“艺术”作为一个科目的表现和诠释结构,通过西方的视角。

物哀──櫻花落下後

《物哀》一书中作者分析了平安朝时代社会高层的情趣以及发达美学文化对比下的无力的知识文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哀”这一感情底色加入了美学的可能。定义无力转述,下面直接引用

”平安朝時代的「憂鬱」是過度發達的美學文化與無力知識文化之間的跛腳現象,它的特性是現世、感性、被動、靜觀、遊戲享樂的生活感情,也就是說被廣義的美學滿足感給包覆,是本源上宿命的、無可奈何的哀愁。而非西方(德国思想家)那样认为的:人類與其說是處於被動的感情狀態,不如說是處於自發性的、反彈性的狀態。“

物哀,个人从书中得来的见解,象征性的移情(共情),可以说是“人极致的物化“?或者说“一切事物的人化?”进而由“个体存在”演进为“万物注定地逝去”的世界观,在这样的世界观土壤生长出了独树一帜的”美“的载体 - ”哀“。

"啊(あはれ),去年也是這個時候,在野宮,我感到如此悲哀(あはれ)"

书中以《源氏物语》以及其代表的平安朝文学为蓝本,尝试将无可言说之“物”,与无可言说之“哀”系统的呈现出来。没有读过《源氏物语》也可以看懂,算是学术类的文字,不过读起来有点绕,且有“断章取义”的风险。

幽玄──薄明之森

什么是幽玄,先是遮蔽/遮掩,进一步是朦胧/昏暗/阴柔/优雅,,再进一步是寂静与深远,若再进一步就说(看)不清(懂)楚了,似有无限大(又同时超然神秘,不可碰触)之感,进而引申为一种抽离的美学感念。

不了解(和)歌道,能(剧)道,对与“幽玄体”作为一个艺术形式完全没有概念,而它“心有余”(但没有力不足哦)类似于国画留白的美学思想境界我大概能了解。但是脑子打结也是亲自动手打的结,在打结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一丢丢艺术形式与艺术美学之间的辩证唯物(心?!)主义的价值观。以下引用。

“在美學意義上,不如說這種神秘感與自然感情(Gefühl)融合一起,是歌之心的一種深厚的宇宙性感情。在這層意義上的幽玄的神秘宇宙感,就是以最純粹的方式表達人類靈魂與自然萬物深深結合後,那刹那間所產生的美的感受。”

之所以会出现一词同时指代“知性”和“感性”(除此之外,可能还要再加上一个更高的“普世美学”的程度),根据书中的解释,大抵是因为在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引用)“日本因此無法像西方一樣,將「美學性」和「藝術性」區隔,容不下分離美學與藝術學的理論。”

不总结了,总结就是没看懂。

Photo by Jordy Meow on Unsplash

Photo by Jordy Meow on Unsplash

侘寂──素朴日常

前面两本书分别取自《源氏物语》,和歌,能剧。这里的侘与寂则从茶道而来,在俳句中提炼,虽然这本书在说侘寂这个词,但是大部分的解释都是围绕“寂”展开的,书中倾向将寂的美学解释为脱胎自佛学。

寂,寂寞,积累/老旧,推导出”本质的溢出“ (作者还使用了”锈“这个词来解释”本质溢出“这个感念,很形象也很抽象地描绘了内容物(=铁),重回表面世界的过程)

侘的意思有失志,朴素。

本来呢,作为一个好(号)简单(燃鹅桌面贼乱)的叶公,我想侘寂肯定是日式美学三本里面最好理解的,我只需要被点拨一下就好了,可实在未料到,作者用了大陆哲学的体系分析这个东方宗教本源的美学感念(苦笑)。换言之,wabisabi在美学意义上的论证在日本美学三步中是最难的。作者也在书中反复提及”侘寂“美学论证不到位,书看完我也不认为他论证完结了。引用”因為這種單純、質樸的意義或是尖銳化發展,就成了貧寒窮乏等意。而在貧寒、窮乏本身當中,要看見美學中積極的一面,原本是不可能。當我們看待其中的古、老,寂的美學若是適用,其根本必然與「生命」或「精神」有所關聯。“

在侘寂的”本质的“美学作者提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积极的消极的美学意味,看得不明所以,就不复述了。

从语义上看,侘寂是一个关于“本质”的词,想要在它上面衍生出美学概念,就是在,引用“作為美的直接根據的「理念」,不外是個別對象自身的知的理念,亦即其自身的「本質」。” 用芭蕉的俳句就是“不易流行”,舍弃外在装饰,”不見春花,不見紅葉,只見秋天落日下的海濱茅屋。”赏遍红叶,后才能栖身于在海边的草屋中,最后选择的寂寞,是为美。。。吧。。。

end.

最后如果我只能记住一个词,那么物哀是极致的共情之美,幽玄是极端的抽离的感受之美,物哀是挖掘事物的本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