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喧嚣的孤独》里面充斥隐喻。
耗子的战争/达芬奇/压缩机/信号塔/舅舅/驼背/看林人/猎人/酒/其他的地窖/第四种人/洗澡/年轻的爱和挥霍和大便/苍蝇/耶稣/老子/茨冈女人/茨冈小姑娘/美学教授/新机器/年轻人/收集飞行书籍的神父的微生物研究所/酒与老相识/还有许多许多
这个短小的故事真的是全身带(代)刺(词),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压缩到位且装表优异,如果我就这么一口吞下,似乎就把自己变成了如“焚化炉”或“掩埋场”之流而非“蹭满文字“的鼠族。。。 而作者自己正是那个文字上的“压缩机”,他压缩的文字一如那个最终被二十个大气压粉身碎骨的汉嘉,一如犹太法典中那句“我们有如橄榄,唯有被粉碎时,才释放出我们的精华。”,一如”渐渐陷入一种对人(原文为友情)倍加敏感,对世界和永恒不屑一顾的心态之中
故事中主角一直想象被倒下的书籍”报复“,临终被安排去处理白纸,借汉嘉的灵魂拷问社会思想的退化?最后步入压缩机的汉嘉控诉了工具化的人?
Photo by Simon Launay on Unsplash
反抗和荒诞,所以真实又生动,正如某神学家用来印证上帝的逻辑:“因为无法相信所以真实(类似,非原文)”,面对无尽的意象,这文字的盛宴值得我们驻足,只是我早已中了初中教科书的毒:”鲁迅没这个意思吧,鲁迅没说过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