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视灵魂的日常,安妮·霍尔,(美)伍迪·艾伦

点状分布的激情和碰撞描绘了一部跳跃的有关自我,爱,启蒙的叙事诗。最后自我保留了,启蒙成功了,爱变成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电影中我看到了自己,还是不让自己舒服的那种…

32c422e7b1bcbac17ca341b56c81a98.png
2036ce3002af9eccbd0016149e0b1eb.png

就像上次在《我忏悔》阿德里亚身上看到自己的样子,我需要检讨一下,这个检讨读起来是这样的:

接近四十这个不惑的门槛,我在这部电影看到的了天花板,看到了封闭的铁窗,还看到了窗外看我的人。。。在这之前我没看过任何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早有耳闻,却从未得见,像书架上摆着的《百年孤独》,而听闻安妮霍尔的时候还以为好友口中提及的是安迪沃霍尔,come on。。。翻开看伍迪艾伦的自传(访谈录),又有点释然了,毕竟没有一部看过,里面的人名(大导演们?)也犹如看虚构小说,经验的限制从一个单位变成了一大串数字,不再折磨我。再接下来,回想起来最近看到的书中提到过伍迪(已经开始用这种套近乎的称呼了),顺利的找到,highlight,忽然自觉心情愉悦,尤其还是(非常生硬的提及)凌晨六点锻炼之后。

我想我应该是在艾维身上看到了这种“良好”的感觉(话说艾维和阿德里亚也都是在才能方面比我更具有质感的人呢(吧),果然是自我感觉很良好),我开始不舒服,文章似乎又回到了开头的那句话,我需要检讨一下。

唯有工作可以打破上面的循环…或者冯内古特?虽然google过没有什么人将两人相提并论,但是我在观影《安妮霍尔》的时候一直想到伍迪艾伦导演和冯内古特的重影,发型都有点像不是吗。。。艾维应该推荐《第五号屠宰场》给安妮(艾维上身,送书中……)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如果套用柏拉图的灵魂质地论,我想两位一定是足金镶钻的灵魂。而我,我很想对有人对我自己说老冯的那句话:“He tried。”

b7259ead617e7a299473c168c5b350e.png
A: I think I tried.
B: Excessively useless thinking, it’s a problem itself.
A: NO! I TRIED!
B: Shit, Hunter.

过去错过伍迪艾伦(How about 司马迁?毛选?资本论?尤利西斯?莎士比亚?但丁?blablabla)真的挺可惜,开始追吧。最后提一下,Art Director的名字蛮有趣(缘)的

49ae1186ce100dfd20b0722bdc5586c.png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英)理查德·道金斯

这本书四个序,40年,30年,2版,本序,我发现在这些序里面老人家是的反复“商量/自省/研讨”怎么起名字 ,道爷是个讲究人。四十多年前的学术著作基本不需要推到重写,针对新的发现和新的证据道爷也添加了海量的注释(吐槽某些电子书注释画线不能,纸书正在赶来的船上),从一个想法变成了一个学术上的地标,这本书厉害的地方就是这个了。

自私二字我更多的当作是英国人的幽默,是一个自洽却需要读者通读后才可以讨论(反驳)的感念。书评不剧透,至于反驳的话呢。。。道(大)爷都(永)在(远)书(是)里(你)反(大)驳(爷)过了。(不好意思太多括号了,我甚至读到陈嘉映老师的评价/批评(引用:“...如果人本性自利,而不是利真主,那么为真主献身的宗教感情是怎么产生的呢?...达尔文并不满意自己的回答,在我看,这条思路的确没有多少希望。”),也是属于没看全本啊,这书又不是金色花瓶里的梅花。

导读

有关本书大部分的讨论都是围绕着”纳米级基因的自私“与”宏观上生物的自私目的“和”微观上生物的利他行为“的,而我们首先需要确定一下本书中“基因”是生命这个讨论范畴的最小单位,也就是自我(生命)利益的最小单位,宏观范围上的表面形式不一定完整反应最小单位的信号,对于最小单位的基因来说,没有道德高下,没有爱恨情仇,没有抬杠反讽,目的简单 - 复制。

而我们是复制这个目的的副产品,引用”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对未来做出预测是有一定风险的。生存机器的每一个决定都是赌博行为,基因有责任事先为大脑编好程序,以便大脑做出的决定多半能取得积极成果。”

那,看书,写书评这一系列行为,是纳米级基因复制过程中在微观世界衍生出来的偏差,而用来检验个修正偏差的方法就是,Ess:进化稳定策略,一种博弈论的延伸衍生(划重点,理解本书的关键)

另一个重点-进化中的时间长度,道金斯是用囚徒困境来说明的,也就是单次博弈个重复博弈的区别。

道爷用Ess模型,通过基因这个关键线索,讨论了两性战争,再到女性之间战争,最终落脚点是社会基因(大家期待的宗教讨论在这),再次推荐阅读,我就不要“照虎画猫”了在这。

(隐藏属性:这书完全可以当笑话书看呢)

所以我决定把后面篇幅都用来讲笑话,

真的聪明可以真的有趣,倒不是说道金斯的书是在讲相声,但是在学术类的书中(当然我们可以争论这是不是一部学术著作),道爷透露着对自己的专业的自信以及对自己脑力优越感这种由内而外的幽默

明讽,“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原理本身不能成立,也可能是因为这些数学遗传学家水平不足。其中有一位失败者便是史密斯。但我总感觉到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暗讽,“有关博弈论...图书馆里关于这个博弈衍生物的书籍多如牛毛。许多有影响力的人认为它是解决战略防御规划问题的钥匙,这个模型需被仔细研究,以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囚徒困境...为向这个游戏的发源地——北美致敬,我们以美元来表示这4种输赢结果。”

硬刚,“我现在感到很高兴的是,古尔德做了他那些一锤定音的实验,至于原因则比较让我丢脸:即便我足够聪明,能够设计出这样的实验(这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我也会因为太过倾向于适应论,而不会为温纳的问题所困扰。我早就知道温纳肯定是错的(Dawkins 1969)。”

日常的生活如何转换成为万魔殿,<Out>,桐野夏生

OUT, 出,离,向外,外缘,去除,穷尽,问世,远离,熄灭,错误,每一个译意都是书中的一个片段,每个延伸都是读者的体验。

简体出版译作越界,我还是想挑个刺,只展示了一个非常狭小和侧面,有趣的是繁体版(同一个译者)是没有给书起中文名字的,硬要取的话,我想<逆行>是个不错的选择,顺着走,就会被更强大的人裹挟,逆行,才有活下来的机会。不似传统物哀对于命运无常解释,回顾书中人物的命运,作者也给了抗争者一点(不多)生存的希望。反观弥生,邦子,一边颤抖着,一边顺着的跟随命运走向了终点。

我想桐野小姐读过安兰德的书吧,在香取小姐的身上我似乎读到了客观主义中”坚定的自我为中心“的精神气质,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纯理性判断“,在其他角色身上我也可以找到<阿特拉斯耸耸肩>中(过于平面化)路人对于”英雄“的憎恶。

忍不住贴一段n年前的网络文字:”

...

你因为坚决果断用于行动而且勇敢的担负你自己生活的责任而被称作自私.

你因为独立的头脑而被骂作自大.

你因为不屈不挠的正直而被称为残酷.

...

你是他们之中最纯洁最道德的人,但却被讥为庸俗的物质主意者.

"

我想上面的引用足以解释最终的结局,香取雅子不属于憨憨的和雄。但是我要感谢和雄,这本书太冰冷了。

Out采取了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每个关键的世界都有全面的(角色的)视角,虽然内容“哎呀,好变态”,但是我还是“哎呀,好喜欢。”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源于每个人塑造的立体和鲜活,比起安兰德写的故事好看多了(忽然打算二刷一下阿特拉斯耸耸肩)。虽然最终,纯爱还是没有来。

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我想单独拿出来说一下,香取小姐的丈夫良树在他们(在书中)最后一次的互动中正在听古典音乐,香取小姐没听过。过去两人的冷漠,对峙犹如一个气泡,在这个奇妙的场景下,破掉了。步入圣途的良树和堕入魔道的雅子就此再无归途。做老公(老婆)的大家,请(尽力)保持与伴侣的步调,一起疯魔下去吧。

ACAB9D03-6F4D-4565-8755-5EFE6086948D.jpeg

纸上行舟,黎幺

翻阅,视频,读后感,终于(摘取各不相关的文字拼出一个被叫做书评的存在,来证明阅读及其)我动笔写下了这个评论。

实验性质的文字,我自动补脑残雪(敬而远之),一本超越我的语言范畴的书,如果才打四分显得我阅读水瓶太低没看懂,打五分满分显得我水凭太低不懂装懂,三分吧,所谓三分天下索尼微软任天堂。

翻开惊艳的第一页,吃掉第一章,在精妙的比喻下划线,我停下来,幻想一条康庄大道,似乎故事,故事的故事,故事的故事的故事最终将会到达了完满。

西游的石头,动物的本能性,网络的未知感,文字的替换可能,联想的延展极限,套用形而上的思考方法于不常思考之事物,纸上行舟,最终在到达文字天堂的路上,进入了天堂的雷区。每一章我落入一个陷阱,由于黑暗,我无法感知区别,精妙的比喻个突然袭来,页面的数字有节奏的变化,我有幸活着走出来,没有损失一丝,没有增加一毫。

好吧,我戏仿不下去了,以上代表本书的气质,本人只是东施一下……「西施一下,南施一下,北市买长鞭(ಠ_ಠ)」。昨天@田地劝酒我就看出来他劝酒不行,我提名田地把这本书看了,如果打分超过三分我发四十八元(这书的零售价)的红包。

这本书每一个故事都算得上精彩,但是,我无法连续看,甚至,甚至看完(毕竟不慎未能患上阿尔茨海默的我还依稀记得前文的质感)都很困难,所谓困难是:面对新的比喻时的疲惫感,以及觉得似乎是个好比喻,却不想去体会的无力感。

也许这本书应该一年看一节吧。算了。 忍不住吟诗一首,劲酒(文字游戏)虽好,但不要贪杯哦。

周期/Mastering the Market Cycle,(美)霍华德·马克斯

橡树资本创始人,著名投资人,旗下管理着1330亿美金资产(参考于8月1财新闻),133000000000美金

周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书中的”周期“是什么?我想把它看作金融市场中相同事物(金融产品)价值的变化。人话就是:苹果还是那个苹果,股价确不是那个股价了,泪目。

这个价值根据不同的细分周期(经济周期,市场的情绪周期,政策调控周期,信用周期,公司的利润周期,甚至房地产价值周期叠加相互作用)变化。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上一句用到的”相同“这个词也就只能狭义的理解为字面意思。

”市场周期“作为一个投资哲学,霍华德的盈利体系建立在对不同类型周期的预期和理解上的,再进一步,则是对人性中贪婪和恐惧的理解。这里我不想,也无法概述书中的全部要点,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但是借用巴菲特的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来概括全书也真没什么问题。

读书的过程中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分享一下。

由于周期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在考虑资产的时候一定要放大这个资产的”固定性“,或者说我们要减低我们对于这个资产”流动性“的期待。举例来讲虽然股票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是它的不确定性是:很多情况下兑现成为一种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在经济危机中头顶获得的收益,并且在低谷进行收割,当然是一种想象中非常优美的投资方法。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长期持有长期获利的情况下,在一个相对平稳的市场中出手,然后最终取得利润的才是正确的选择。

在这里就演出了投资与投机两者之间微妙的差别,投资的钱是一个非常长期的回报,甚至可以说投资的目的是最终能够成为日常收入的替代。注意这个词”替代“,换言之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在未来能够提供一个足够多的总收益或者足够多的连续收益。而不是一个连续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利用技术(或信息优势)来获取超额收益的手段,这我称之为投机。

回到我们一开始聊到的流动性回到股票的例子,当一个经济衰退出现,于是一部分股票的流动性在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值得被执行。你当然可以卖掉股票,但是特定时间内的经济危机,也可以使得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收益化作乌有。(用书中2008-09的数据,08年收益-29%,09年+45%,两年综合收益3%,长期持有让你”躲过了“08年的危机。)而如果你必须要兑现股票,由于你无法接受这个流动性那么你的投机,你的投资就被迫变成了一种投机,而当你是以投资的方法去投机,你很有可能会失败,会失败。

最后,如何在周期中获利?借用巴菲特的话“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人话:在下滑的市场中定投。

表象与本质,Surfaces and Essences,侯世达

看完后不禁想要恶搞一首词:山内青山,楼内楼,理念细分几时休。(以下是引用:“如果一个人想谈论概念空间中偏僻地方的某个概念,(H:由于偏僻)我就没法找到一个现成的语言基石,而要把好多块语言基石搭在一起,修建一个通往那个地方的小路。简言之,我们需要混搭出新的词语或者句子,如果短语和句子不能传达这个意思,就要用一段话了,如果一段话还不够,那就也许需要一篇文章 (H:甚至一本书,一个学科)

这本书的起点是一个逻辑假设(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基于语言和心里上的类比的),然后针对假设进行尽量穷尽的案例分析,建立一个尽可能涵盖所有表象的本质理解,所以给五分。

当然,我也能理解为什么有的读者会给一两分,因为这是一本“柏拉图的知识转向”体验,给我们看各种颜色的天鹅,最终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天鹅有没有别的颜色。因为这一本书就一个概念,最后还没有给我一个确定的完整的不需思考的东西,你没看见逻辑思维5分钟都讲3个概念吗,浪费时间啊,一星。这里无意黑罗胖,我也经常看的。

我推荐配合《思考快与慢》看这本书,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后者强调了逻辑思维的可能性,前者提供了600多页的“造作”指南。

这本书(还有很多书比如平克的人性中善良的天使,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用很多篇幅论证了语言(作为思维的表达方式这个假设)的内在逻辑。很多故事,很多语言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的概念,术语,都被侯世达请来分析我们的认知与文字描述框架。

关键内容:

范畴化为文字/语言做范围的界定。(举例:尝试定义“鸟”的概念)
类比提供了连接内心的已知世界和外部的现实世界中间的联系。(举例:尝试分辨眼前的肯德基鸡翅与鸟这个概念的关系)
概念也可以被其引申概念影响而产生变化(举例:桌面这个词在电脑桌面流行后,放置物品的属性被增强,其他如“装饰”“覆盖”的属性被消弱)
认知的牢笼,记忆就是知识,而知识会干预(我们可以尝试从已知中却无法超越已知,只有一件事件发生,而没有后续第二事件,第一时间就不会形成框架,也无法用来解释未发生的第二事件)

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丹尼尔·C·丹尼特

由于“细菌”,“巴赫”,“回来”都是Ba开头,所以翻译成中文就少了很多韵味,想了想,也许可以翻译成为《认知螺旋》,或者,皮一下,《从树到术的倒述》。

书太生涩了,读起来一把一把的掉头发。

引用一句乔治·H·米德的话:“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

书中丹尼特提出了一个核心观念,即competence without comprehension,斗胆翻译一下:非”智“之”能“ - 不具有主观意识的能力。

书中精巧的挑战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人与动物(甚至植物)”不同程度”的“主观”的产生,书中丹尼特用消化系统来比喻我们对于因果的认知以及深层知识结构的理解:即,由于求知欲望(或者理解为我们被动的感知反应?)的旺盛需求,信息的理解内化过程被过度简化(食物被”无差别“消化)了。

按照丹尼特的理论,所谓的表象的世界,是进化后的大脑为我们(基于我们目前对脑科学的认知,对于我们的认知来说是在)呈现的一个(作者语:过度)简化的世界,针对这种简化机制,我们的大脑制造出了一种工具/一种幻觉,叫做“文化”(一种人与人之间有关”体验“的交流形式,人(之自身的意识)造物)。”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模糊,(基于个体的体验)可扩充可共享的的概念。,从而使我们不至于死于过度理解世界的认知疲劳,或者死于过于简化的单纯的世界观。

文化的产生和积累触发了人类 - 从一个达尔文物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种),进化成为一个去达尔文物种(deDarwinization,”进化“由部分基因主持,部分文化主持,这个“进化”需要更深入的讨论),至此我们(主观上认为我们)摆脱了自下而上的进化模式,开启了自上而下的”智“”能“(对应核心的非”智“之”能“)模式。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论点,比如说对于感质(wiki:主觀意识经验的獨立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批判“,有关信息的定义,有关深度学习和AI的预测和判定,说实在很多也没太看懂,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尝试用自己(而非以上尽量贴近书本的感念)的话来解释一下我们的认知与真实的世界。

用地图比喻,一份地图上的信息一定不会能够超过这个地图所描绘的地区的信息,想要全面的复制这个地区的信息,唯一的方法就是造一个一摸一样地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地图,利用不同的展示和陈列方式,比如红外地图,植被地图,水文地图,地势图,横截面图等等,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些信息进行更加有效的提取和检索。

这就是模拟。而我们的头脑,做的就是模拟,而计算机做的,就是模拟我们的模拟。

以上

Once we appreciate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Darwinian perspective, we realize that our current state, both individually and as societies, is both imperfect and impermanent. We may well someday return the planet to our bacterial cousins and their modest, bottom-up styles of design improvement. Or we may continue to thrive, in an environment we have created with the help of artifacts that do most of the heavy cognitive lifting their own way, in an age of post-intelligent design.
— P448